全國服務熱線:021-66025666
時間:2021-09-25瀏覽量: 作者:路透來源:
根據財政部統(tǒng)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計592萬戶,累計實現減稅6,412億元人民幣,其中,試點納稅人因稅制轉換減稅3,133億元,原增值稅納稅人因增加抵扣減稅3,279億元。
從理論上看如此大規(guī)模的減稅會降低企業(yè)經營成本,相應商品價格也應該下降,這樣老百姓也能感受到減稅減負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但現實顯然不是這樣。
中國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3%,為2014年7月以來最高。從分項來看,2月CPI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3%。
“都說減稅減了這么多,但減的稅都去哪了呢?扔一個石頭到水里還能聽到水響,這么大規(guī)模的減稅卻看不到任何動靜,物價也沒降,企業(yè)利潤沒見增加,經濟仍然往下走。”一位資深的財稅專家坦言。
他指出,這些減稅的數字是怎么算出來的?是根據納稅戶數增減和稅率調整后推算的還是有關部門拍著腦袋自己想的?減稅的功效到底有多大?企業(yè)到底有沒有享受到減稅的好處?政策效果評估方面顯然有太多空白。
根據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今年5月1日起將全面實施營改增,同時取消違規(guī)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將18項行政事業(yè)收業(yè)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yè)擴大到所有企業(yè)和個人。實施上述政策,今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yè)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
該位專家提到,通過減稅降負以減輕企業(yè)負擔從理論上看是合理的,但企業(yè)是否擴大再生產主要因素取決于市場。當目前整體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企業(yè)對生產和擴大投資都會很謹慎。如果產品賣不出去,即使減稅降負對企業(yè)的實質幫助作用很有限。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盡管中國近幾年減稅降負舉措不斷,但在三期疊加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經濟依然沒有擺脫下行通道的原因之一。
中國今年首次將GDP增長目標設定在6.5-7%的區(qū)間。去年實現GDP增幅6.9%,略低于年初設定的7%的目標,也是1990年以來最低水平。
2015年中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2.3%,為多年來首次下降。其中,12月份利潤同比下降4.7%,也是年內第二大降幅。
欲瀏覽工業(yè)利潤圖表,請點選 tmsnrt.rs/1ZRx6hA
**現行減稅降負面向企業(yè),面向個人的個稅改革更應提速**
此外,民眾對政府減稅降負改革獲得感不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結構型減稅降負的對象是企業(yè),包括降低社保繳費方面也是向企業(yè)傾斜,下調大多集中在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工傷、生育保險方面,針對降低個人直接稅負方面的舉措卻幾乎沒有。
在中國現行18個稅種中的稅制結構主要以間接稅為主,直接稅占比很低。這種稅制結構也注定降低的稅負是否轉嫁決定權都在企業(yè),民眾對減稅降負難有直接獲得感。
鑒于此,在中國強調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同時,更應同步加快需求側改革,其中加快個稅改革不失為一個既能讓民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增加改革獲得感,同時又有助于擴大消費的一石二鳥之舉。
中國財長樓繼偉在今年兩會期間明確表態(tài),簡單地提高起征點是不公平的,在工薪所得項下持續(xù)提高減除標準就不是一個方向,根本上應該改稅制作。
他解釋稱,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這個事情很復雜,需要健全的個人收入和財產的資訊系統(tǒng),需要相應地修改相關法律。去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一起研究了個人所得稅改革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個改革方案。做法是要分步到位。
“我們的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了,按照全國人大立法的規(guī)劃和國務院的要求,今年將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法的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去審議。”樓繼偉稱。
針對中國財長的答復,另一位受訪的財稅專家就指出,目前個稅法草案只是提交國務院,而法律的修訂是個漫長的過程,人大審議要一讀二讀三讀等等,到最后人大通過再到具體落實,估計最快也要到2018年了。
中國個稅起征點自1980年確定為800元人民幣后歷經了三次調整:2006年提高到1,600元,2008年提高到2,000元,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3,500元。距離上次個稅條例修改已經過去五年。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8,618億元,同比增長16.8%;201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為7,377億元,同比增長12.9%;2013年,個人所得稅收入為6,531億元,同比增長12.2%。